当前位置:

湘西十八洞村:“廉洁”花开分外香

来源:央广网 编辑:张立 2023-02-06 08:39:21
—分享—

“种地读书家国事,盘儿养女父母心。”

“一粥一饭需珍惜,寸薪寸木当节约。”

……

走进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沿着梨子寨、竹子寨的石板路往里走,只见家家户户大门两侧悬挂着别样的春联。

“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近年来,该村扎实推进清廉建设,“勤”“俭”等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层层沃土壅“廉树”

翻开湘西州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名录,十八洞村名列其中。这还得从一次座谈说起。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在清廉乡村建设上也要走在前列。”2022年初,花垣县大力推进清廉乡村建设,花垣县纪委监委召集县乡村振兴局、双龙镇、十八洞村驻村干部、十八洞村党支部等单位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座谈协商,要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上,把十八洞村建成廉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话题一抛出,大家便各抒己见,出谋划策。于是,一项项廉洁文化建设举措陆续落地生根。

十八洞村的廉洁文化(央广网发 石绍辉 摄)

红色引廉。依托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红色地标,十八洞村打造清廉旅游路线,将清廉建设内容和村里的清廉小故事融入文化旅游中,在讲好十八洞村故事的同时,让游客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

文化显廉。通过滚动播放清廉景区建设内容,印发“清廉景区”宣传单,打造“廉洁文化长廊”,十八洞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苗族特色文化、廉洁文化和旅游文化相互融合,开发具有苗族元素的清廉文创产品,同时引入社会力量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展示茶艺、创作诗歌、建设“廉洁书吧”,让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廉”之花持续绽放。

教育促廉。十八洞村依托“全国党性教育基地”这个载体,开设“廉洁讲堂”,将党风廉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作为授课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从业人员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等的培训教育力度,引导导游从业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传播廉洁文化。

制度固廉。明确村级各类项目由县、镇、建设单位、村级纪检力量“四层监督”跟进,县、镇纪检干部同村干部每月定期“廉政谈话”,公开公示党务村务财务,建立村干部廉洁档案,制定“十八洞村干部管理制度”。

“如果说廉洁文化是一棵树苗,我们要一层一层地给它壅上沃土,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花垣县纪委监委负责人说。

如今走进十八洞景区,能感受到浓浓的廉洁氛围。不少游客发现,农家乐餐馆的桌面上张贴着“苗汉”双语用餐“小贴士”,温馨的民宿里有廉洁文化书刊,喝免费茶的时候可以欣赏有廉洁寓意的剪纸,在村里还可购得含有廉洁元素的苗绣……

书声琅琅诵“廉诗”

“廉是一种精神品质,值得所有人学习。廉是菊花,不慕名利,淡泊宁静,象征着高雅纯真、无私奉献……”春节期间,从十八洞村村部步行到梨子寨,远远地就听到琅琅诵读声。在“筑梦书屋”内,“十八洞村学习诗社”的10多个孩子正抑扬顿挫地朗诵梨子寨12岁小朋友杨家寿写的诗歌《廉花》。

“村里进行清廉乡村建设,黄老师动员我们写诗,我就写下了这首诗。”杨家寿个头较小,和陌生人说话时有些腼腆,谈到写诗、写作却侃侃而谈。

据了解,杨家寿口中的黄老师是湖南国强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平。2014年7月,他带着国强文化志愿者队伍走进十八洞村实施文化扶贫,创建筑梦书屋、文艺队、诗歌朗诵队,成立了十八洞村学习诗社。

当着大家的面朗诵自己的诗作《廉花》,杨家寿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他说,长大后想当个作家,如果当公务员,他一定要当一名清正廉洁的公务员。

和他一样,14岁的小朋友石玉写下一首现代诗《廉》,以“莲”“菊”“松”“桂”喻“廉”。

品读着一首首“廉诗”,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诵读声,仿佛可以看到“廉”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喇叭声声讲“廉事”

十八洞村廉洁元素文创产品(央广网发 石绍辉 摄)

“听众朋友们,现在又到了讲故事的时间了,今天给大家讲的故事是《拒租闲置房》……”早饭时间,十八洞村“村村响”喇叭像往常一样播报清廉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伴随十八洞村旅游业兴起,村民瞅准商机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是“半边户”,一家大小的开支全靠他的工资收入维持。他的妻子也萌生了开农家乐的想法,没想到一提出就被施金通“怼了回去”。他对妻子说,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不能和村里百姓争生意。有名商人得知施金通家的房子是闲置的,想租下办农家乐,开口就给12万元租金。结果,施金通也婉拒了。“作为干部,国家每个月给我发放工资,已经知足了。”

花垣县纪委监委和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把十八洞村的清廉事迹整理出来,编成《宁卖自家一袋米,不花公家一分钱》《拾得八万金,不收一分酬》《主动退出建档立卡户》等故事。

“这些故事充满正能量,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村民杨正邦谈起老支书杨五玉“宁卖自家一袋米,不花公家一分钱”的故事,心生佩服。

每逢佳节,一名外地游客总要给该村思源餐厅大师傅龙建发来祝福,感谢龙建拾金不昧,将捡到的8万多元现金主动退还给自己,还常常在亲友面前夸赞十八洞村群众“不贪不占”的好民风。

一个个清廉故事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榜样,影响着十八洞村村民,促动村民以“诚信”维护十八洞品牌,杜绝价格欺诈或诱导游客消费等不良行为。村里的廉洁文化逐步融入清廉景区,“游、购、宿、学”等环节无不展示着“廉”情“廉”意,“廉洁驿站”展陈具有廉洁元素的文创产品,“山货集市”平价交易,买卖童叟无欺。

在十八洞村,一项项清廉建设举措就像一层层沃土一样,孕育着一棵棵“廉树”,绽放着朵朵“廉花”,结出了累累“廉果”。

来源:央广网

编辑:张立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十八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