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西故事丨泸溪“七头”所指及含义

来源:团结报 编辑:张立 2023-05-04 10:08:04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504100534.jpg

暮江头风景如画。 姚 雁 摄

微信图片_20230504100542.jpg

洲尾头(地貌环境有所改变)。 姚 雁 摄

刘朝玲

少年时就听说泸溪县内有“七头八景”。何为“八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读到《泸溪续修县志》后就基本弄清楚了。但何为“七头”却很久也没有全部了解。后来请教张时农、张世发等老先生,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才知道“七头”所指及含义。

所谓“七头”是指泸溪老县城武溪镇周围由下至上七处带有“头”字的地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指:岩龙头、暮江头、东门头、洲尾头、自生头、草坪头、寨家头。第二种说法,指:岩龙头、暮江头、寨家头、高家头、三门头、草坪头、自生头。这些“头”,除系地名外,还有一定的人文和风光含义。但从县内所能找到的一切相关史料看,清代以前都没有“七头”这一提法的记载,只有分别单个介绍这些地名及人文故事的记载,且散见于各处。有些“头”没有任何介绍资料,现在连地名也无从查考,如高家头,三门头等,历代也没有关于“七头”的题咏。因此,我认为“七头”的概括提法应晚于“八景”(“八景”缘起明初,有《八景记》,从明至当代历代都有标明八景的题咏。详见稍后推出的《泸溪八景缘起、变更及题咏》一文),很可能是清代以后的文人归纳出来,以与“八景”对应配套。“七头”虽与“八景”并列齐名,但“七头”的人文含义和风光景物,远不及“八景”丰富、著名。

不管怎样,“七头”毕竟是泸溪历史上形成的人文风景点,而且在群众中流传已有很长的历史,至今人们讲到“八景”就要和“七头”联在一起,称之“七头八景”。因此,了解“七头”也是了解泸溪的历史。现按第一种说法的“七头”简介一下。

岩龙头

岩龙头,位于泸溪老县城武溪镇北面约一公里许的沅水与白土溪汇合处。白土溪自北面的军亭界与峰子岩之间流出,溪的西岸从军亭界而下是连绵不断的岩山,沿途还有大小岩屋。这岩山像一条巨龙一直倾斜延伸到沅水江边。从远处看,似乎这条岩龙要将头伸进沅江中去饮水。所以,人们把这里取名“岩龙头。”

岩龙头背靠青山,面向碧水,不远处便是街市。沅水自南来,北流至此,因岩龙头,香炉峰等岩石丘岗的阻塞,无法北进,于是折而向东,沅水在这里形成一大回流。水势从岩龙头倒流南返至楠木洲尾(即老县城东北端)受到上游沅武二水拦击,再回旋北下,往复循环,蔚为奇观。岩龙头是个好地方,相传古时候就有人在这里安家,是一处古代村落。人们在此耕作、渔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是悠然自得。如今,岩龙头已是街市,人们不再耕作、渔猎,而是经商务工。

暮江头

暮江头,位于泸溪老县城武溪镇小北门外。原为村寨,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建州船舶厂。这里地处三台山东南麓,沅水从村湾前经过,对面是权山,北面是回水巷下湾,南面是县城街市。有山有水,风光优美。据《泸溪县志》载:村北杨刘溪,相传昔有杨、刘二贤隐居在此,故名。溪上有石桥,隋末初析泸溪县时,在这一带建县治,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置辰州卢溪郡后,县治迁洗溪,郡治军事设于此。溪的下段名周仕溪,注入沅江。溪口一带叫下湾市,相传为泸溪古县城的一处码头。唐时设水驿于此。张时农老先生作有《暮江头记》一篇,记载暮江头一带的风光美景。如今,薯江头亦是街市,有商店、码头,热闹异常。

东门头

东门头,即老县城新东门码头,位于武溪镇东北端沅武两水汇合口。据《泸溪续修县志》记载:泸溪古县治,原有老东门(在原县运输社和县药材公司旁边),清道光时知县翟浩封闭,另建新东门(在原县公安局旁边),新东门门额题“三楚雄关”。门楼有二层,上层叫小岳阳楼,供祀吕祖。县人杨光铨常在楼上读书,题有一匾曰:“观空”。次层供祀诸神。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 年)被毁。新东门西南边是城隍庙,武官衙门,东仓,北边是万寿宫等建筑,互相衬托,颇为壮观。新东门面向大江,门外是下江码头。枯水季节,码头下面是一大片鹅卵石江滩。由此渡江,左边对岸是权山,中间对岸是洲尾头,右边对岸是江南村。这里是观江景的好去处,可观双江汇流,可观武水拖兰,可观权山回澜。如今,五强溪大坝截流,淹没了整个楠木洲老县城建筑,东门头风光已不复存在。

洲尾头

洲尾头在五里洲尾,即洲尾码头。五里洲旧称武口洲,在沅武二水交汇处,是县内水道中的一大洲。因洲南北长2.5 公里,故名五里洲。据《泸溪县志》载,南宋绍兴年间,江西安福县王庭珪被流放辰州,寓居泸溪,城中文人多从其游,县令为其建东州书院授徒。遗址在今五里洲尾至杨家村一带,洲尾头是“武水拖兰”分流处,也是“武溪春水”观澜处。如今原洲尾码头已被库水淹没,不复存在。

自生头

自生头,在原上堡乡车站村九甲杨附近的武水江边。这里古时有一处自生码头,即岩蹬从江边一蹬一蹬往上自然天成一处码头。码头两旁绿树成荫,风光秀丽,居住在那里的人都从这码头上下,去武溪内取水、洗菜、洗衣、洗澡,很是方便。据张时农老先生回忆,他过去曾与友人结伴到九甲杨郊游,见到过自生头的遗迹。后来由于水道改造,农田基本建设等,自生码头便被完全毁坏了。

草坪头

草坪头,位于泸溪古县城最西端。按《泸溪续修县志》绘制的“泸溪县城治略图”所标位置,草坪头在县治西端尽头——西门外。这里是一个城郊小村寨,小村寨南面是一块大草坪,连接武水下河码头——大岩口码头;北面是接脉堤,连接三台山(即催龙山、虎头山)麓。

何为接脉堤?说起来还有点来历。

据《泸溪县志》记载,宋时,武溪是从今武水新大桥北端桥头(原县植物油厂),分流为二注入沅水,中间形成一大洲。因楠木甚多,故名楠木洲。南宋绍兴九年(公元 1139年)县治从洗溪复迁卢江口,在楠木洲建治所。堪舆家说,县治的龙脉从城后的虎头山来。但此脉下到山麓被武水北支阻隔,无法到达楠木洲县治。于是就在草坪头与虎头山南麓之间筑起一道堤坝,将武水北支切断,把龙脉从虎头山麓接到楠木洲县治,因而这堤就叫接脉堤。自此,武水尽从县城南面注入沅江。此堤,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3年)建成,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3年)重修。知县王光夔在泸任职十六年,撰有《重修接脉堤碑记》。从宋时起到老城搬迁前,接脉堤一直是县城通往西北郊一条大路。在接脉堤不远处还修有接龙桥,也是用于接催龙山的龙脉。

小村因在城西头草坪边,还有码头相连而得名草坪头。久而久之,人们将小村寨和下河码头都称作草码头,草坪头则因修接脉堤而提高了知名度。如今因库水淹没,草坪头已不复存在。

寨家头

寨家头,即虎头寨,为泸溪八景之一。据《泸溪县志》载:元末兵燹,县人杨天挽立寨于县城背后的山头保护居民。因这山名虎头山,故称这寨为虎头寨或寨家头。寨家头是县城边山峰的最高处,站在那里极目远望,山城水道,田舍村落,尽收眼底。总制官徐镕在石头上题字云“何年筑就虎头城,不费官司钱一文。”如今,寨家头归属军亭界林场。

来源:团结报

编辑:张立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十八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