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过后的十八洞村仍然人气旺盛,身着盛装的苗家姑娘用苗歌和美酒热情地欢迎着远方游客的到来;与十八洞村毗邻的张刀村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后,村容村貌大为改观;马鞍村丰收过后的田野里机械轰鸣,正准备新种上一茬油菜……金秋十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片区处处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从张刀村黄马岩景点眺望,整个十八洞村尽收眼底。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衡 摄
十八洞片区包括双龙镇十八洞、张刀、双龙、排碧、排碧板栗、马鞍、毛坪、红英等8个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片区,各村寨地域相邻、人文相亲、经济相融。
近年来,在新时代红色地标十八洞村的辐射带动下,十八洞片区各村统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满意度不断提升。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助推乡村共同富裕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参观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品尝苗家美食,体验苗家刺绣……10月9日,在十八洞村的梨子、竹子、飞虫、当戎4个自然寨内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十八洞村累计接待游客3.2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0.0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5.62%、257.68%。”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龙科介绍。
在十八洞村当戎寨,十八洞村田园综合体的主体楼已完工,上百名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室内装饰和外围平整。
“项目建成后,年均可接待党员干部培训5万人次和青少年研学20万人次。”龙科介绍,选址于此能将南北苗寨联动起来,让梨子寨游客分流,在增强全村综合承载能力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龙先兰(左)正在为双龙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受访者供图
在十八洞村村部,村民龙先兰向记者介绍起他的蜂蜜产品。曾经的深度贫困户龙先兰,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发展养蜂产业,如今靠着销售蜂蜜,他不仅一年有50多万元收入,还带动十八洞、张刀、双龙等村118户农户养蜂1200多箱。龙先兰说道,“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继续把养蜂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乡亲们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十八洞村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20多家,398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达到235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80万元,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步伐越来越快。
时下,正是油菜种植的好时节。来到与十八洞村一路之隔的马鞍村,记者看到,田野间机械轰鸣,数台翻耕机正在来回作业翻耕土地。
“我们今年准备发展200亩油菜产业,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群众增收。”马鞍村驻村第一书记陆书平介绍,自湘西州税务局驻村工作队进驻马鞍村以来,切实盘活用好各项农业资源,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把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与治理土地抛荒紧密结合,通过流转土地、请工等方式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家庭增收;另一方面,利用村民有养殖的传统习惯,采取“村集体+能人+农户”的形式,发展土鸡、土鸭等家禽林下散养,同时积极对接市场销售农副产品,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
“有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我心里有底了,发展产业更加安心。”马鞍村村民隆金山说,他去年开始返乡创业,今年种植了35亩辣椒,收入13万元,并为村民们发放了6万多元的务工工资。现在,他准备与村集体合作继续扩大种植产业。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近年来,十八洞片区各村突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推进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各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十八洞村村规民约。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十八洞村着力建强村级党组织,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注重吸纳讲政治、品德优、能力强、威望高的人为村主干,推动支部年龄结构年轻化,打造一支懂农村、接地气、本领强、有活力的班子队伍。通过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互助五兴、五个到户”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妇女中发展党员,并从党员、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经商者等人员中筛选出部分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为互助小组长,完善互助小组考评机制,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互助共进的基层治理格局,有效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个人申报,组织审定,组建了以村“两委”班子、党员、能人大户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每名党员联系5至7户群众,逐户发放党群连心卡239张,实现结对全覆盖。
红英村通过开展“五个到户”,由支部党员入户走访去发现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并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各类惠民政策台账。
今年8月9日,花垣县人社部门与人力资源公司在排碧村举办了一场现场招聘会,帮助整个十八洞片区的村民培训就业技能、提供就业岗位。驻村工作队考虑到村民隆回肢体残疾出行困难,便专门开车送他前往招聘会现场寻觅合适的就业岗位。
州商务局、州贸促会驻红英村第一书记赵龙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定就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尤其是帮助脱贫户、监测户和低保户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红英村组织党员集中宣传焊工培训21次,集中开展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宣传5次,收集矛盾纠纷2起均调解成功,为群众代办事项235次等,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持续优化人居环境 不断提升乡村颜值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事关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民生实事。
正在建设的十八洞田园综合体项目。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为进一步擦亮国家5A级景区名片,十八洞村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村容村貌提升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提质行动,美化绿化生态环境,切实提升村庄颜值,取得较好成效。
十八洞村坚持原生态、乡土味、民族性特点,以“互助五兴”为抓手,结合“花垣变花园大行动”,大力实施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和创建美丽农家“五微一创”活动,以奖代补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四微”建设,着力打造“微田园”“微景观”“微环境”“微服务”,将本村的“人、文、地、产、景”等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村庄颜值,丰富美丽内涵,向外界展现出十八洞村的“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
如今,十八洞村已成为令人向往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夕阳照耀下,张刀村光彩夺目,让人向往。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秋日午后,艳阳高照,与十八洞村毗邻的张刀村步步成景,处处如画。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乡间道路,一栋栋黄墙黑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屋前的院坝里聊天逗乐,怡然自得。
“现在村里的小溪流干净了,村道上的垃圾不见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都清理了,院墙修缮一新,我还特意在自家院坝里种上了格桑花,现在住起来舒服多了。”张刀村村民石玉尚看着自家门前和村里的改造,欣喜地对记者说道。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张刀村从抓治水、改厕等“小事”入手,一点一点完成了村容村貌的蝶变。“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成效,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张刀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尤兵表示,接下来将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庄由内而外真正美起来,同时依托毗邻十八洞村的地理优势和张刀村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文旅、农旅等产业,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双龙村坐落于半山腰上,视野开阔,景色宜人。受访者供图
来到风景如画的双龙村,进村主干道沿途一片姹紫嫣红,娇羞欲滴的格桑花正值怒放,菜园里绿意铺展,层层梯田如同镶嵌在半山腰上……一派田园风情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在州、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和后盾单位的支持下,双龙村抢抓发展机遇,举村上下同心协力,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刚开始,是由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着大家一起干,现在只要一声招呼,村民们就抢着干争着干,而且全部是义务劳动。”双龙村村支书龙孙芳说,现在村里已形成了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现在,进村公路拓宽了,上寨与下寨之间铺上了石板路,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网络实现全覆盖,家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修建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和卫生室,安装了太阳能节能路灯……“以前无法想象的事,如今一一成为现实。”看着村庄的变化,正在修缮村道的双龙村村民杨再戈感慨万千。
弘扬非遗文化传承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更为乡村文化振兴输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十八洞片区把弘扬非遗文化传承与推进乡村文旅振兴有效结合起来,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用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十八洞村周边村民一起到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里工作。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十八洞村通过传承保护、发扬光大苗绣、苗歌、苗鼓、苗戏等民族特色文化及手工艺,办好赶秋节、四月八等苗族传统节庆,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既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也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十八洞村更具情感寄托。
此外,十八洞村组织村民利用夜间空闲时间开展苗歌、苗鼓、苗族非遗文化学习,定期开展苗族赶秋、歌咏、舞蹈、小品、苗鼓、过苗年、“十八洞相亲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今年,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十八洞村在竹子寨开发了蜡染、酿酒、农耕文化等项目。在今年6月正式开业的“蜡染世家”非遗体验馆中,记者看到,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千年非遗在指间焕发光彩。
排碧板栗村的孩子们正在练习苗族鼓舞。受访者供图
在十八洞片区,排碧板栗村集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民居及特色民俗文化为一体,具备典型的代表性和独特性。该村历史文化悠远绵长,苗族文化丰富多样,村里有苗族赶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苗族巴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苗族绺巾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其他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2022年,排碧板栗村被认定为非遗村镇省级示范点。
今年8月18日,“感恩这十年 奋进新航程”苗族赶秋节系列活动在十八洞村举行,排碧板栗村的11名非遗传承人和200余名村民作为“主力军”参与巴代祭祀、八人秋、上刀梯等多项苗族文化节目展演,让八方宾客近距离感受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赢得了满堂喝彩。
“以前出门在外,我会为穿苗服、说苗语而感到自卑,现在看到那么多人喜爱我们苗族的文化,让我感到无比自信。”排碧板栗村村民吴秀满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如此说道。
现在的吴秀满一边在排碧板栗村免费开展文化传承班的同时,在空余时间还会在十八洞景区当讲解员,对于吴秀满来说,身体的疲惫是不可避免的,但想到是为苗族文化传承而奋斗就又干劲十足了。
“我们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十八洞经济发展圈,推进村集体经济与十八洞产业相融合,在十八洞游客分流和民族文化推广上下功夫,逐步把我村作为十八洞片区苗族文化示范推广基地对外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打响‘非遗村寨’品牌。”排碧板栗村驻村第一书记谭陈勇说。
乡村“蝶变”满目新,振兴步履铿锵行。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十八洞片区和美乡村正次第展现,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团结报
编辑: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