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群山环抱间的凤凰县阿拉营镇新岩村,一辆河南牌照的大卡车缓缓停靠村口,蹲坐在路边的村民们眼睛一亮,立马起身分工忙碌起来。
称重、计量、装车……一出“黑导弹”出村“大戏”热乎开场。
9月11日,新岩村,村民们正合力装车。当天衡阳菜商一口气批发了1.5万多公斤的黑皮冬瓜,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我种了50亩‘黑导弹’,今年亩产在1.5万斤左右,价格每斤0.8元到1.2元。今天衡阳来的菜商收了3万多斤,剩下的也都被订购了,不愁卖。”不多时,装车完毕。满载致富“黑导弹”的卡车缓缓驶远,收获满满的瓜农田世准乐开了花。
田世准口中的“黑导弹”实为特优2号黑皮冬瓜。今年,新岩村全村共种植黑皮冬瓜360余亩,总产量300万公斤左右,预计收入超过400万元,黑皮冬瓜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头号产业”,涉及农户6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
“冬瓜快成熟时,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菜商就来预定了。卡车进村,冬瓜出村,钱包进账,笑满山村。”看着瓜田里表皮光滑、瓜形硕大的黑皮冬瓜整齐挂在竹架上,驻村第一书记杨明喜上眉梢。
瓜田里,体型修长的黑皮冬瓜犹如“黑导弹”。
2017年,凤凰县委宣传部与新岩村结成“对子”,并派出了驻村工作队。当时,新岩村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带动性强、增收效果好的主打产业,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美乡村成“空白村”。
为破解产业发展困局,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走南闯北,全力探索适宜村里发展的产业路径。
历经多次调研和尝试,黑皮冬瓜以口感独特、耐储运及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脱颖而出,成为了新岩村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黑皮冬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种植门槛较低。”杨明说,刚开始,出于对销路的考虑,村民观望的多,下手的少。在驻村工作队和镇政府的带动下,2018年,村主干、党员和少数村民带头开辟了50余亩黑皮冬瓜试验田。
瓜农在瓜园里收瓜。瓜很重,但心很甜。
当年,新岩村黑皮冬瓜实现丰产,但因没有成熟的市场基础,加上冬瓜个头大,瓜瓤空心也大,运输途中的颠簸容易使冬瓜开裂,新岩村黑皮冬瓜只能勉强卖到周边县市。
为推动黑皮冬瓜产业稳健发展,新岩村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携手农科院所推广科学种植方法。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实现了黑皮冬瓜的优质高产。
改良后的黑皮冬瓜体长80到100厘米,瓜瓤空心小,重量适中,口感甘甜且水分含量足,深受市场青睐。
种上“黑导弹”,走上致富路。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开拓市场,利用自媒体平台积极推广。产业大户、党员、能人也纷纷奔走,为“黑导弹”出村献计献策。
2019年,村干和部分村民再一次种上了黑皮冬瓜。当年,村里丰产的100多万公斤黑皮冬瓜卖到了周边的怀化、铜仁、重庆等地。
2020年到2021年,新岩村黑皮冬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产品还获得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在销售上打开了省内长沙、衡阳以及粤港澳等地市场,瓜农的收入连年增长,“冬瓜村”名副其实。
为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在驻村工作队、镇政府的支持下,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瓜群众签订了黑皮冬瓜保底收购合同,保证市场价格低于每公斤0.8元时,合作社按照每公斤0.8元进行兜底收购,种植黑皮冬瓜的村民增多,2022年全村黑皮冬瓜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
收了瓜的瓜农们行走在乡间田野。此刻他们就是乡村丰收图景里的主角。实习生 麻红龙 摄
黑皮冬瓜出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了。
午后,还没放下手中的碗,田世兵一颗心便已飞到了瓜田里。
最近,他的第二批黑皮冬瓜就要上市,客商的订购电话不断,他将之称为“甜蜜的烦恼”。
早些年,田世兵在浙江打工,村里产业蓬勃发展后,他毅然返乡。2022年,他种了13亩黑皮冬瓜,当年便进账12万元。
今年,他将规模增加到30余亩,目前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销售了20万公斤,还有近10万公斤已被订购。
“冬瓜销售完后,我还会种十几亩土豆,保证土地一年四季都有进账。”田世兵笑着说,新岩村的一块田,有好几种增收法子。
返乡种瓜的田世兵从“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他辛勤种植的黑皮冬瓜个大饱满,体型修长,不少冬瓜能长到近90厘米。
“我们在镇上建设的产业加工厂马上就要投入使用了,探索冬瓜加工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为了使黑皮冬瓜更好出村,新岩村还规划延伸黑皮冬瓜产业链,做冬瓜产品深加工,让广大农户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品尝到优质农产品带来的“幸福味道”。
来源:红湘西
作者:吴宜芝 李明潇 麻红龙
编辑:田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