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变迁志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在此启航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曾小颖 编辑:姜姿 2022-11-07 14:12:38
—分享—

幸福档案

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实现了脱贫。

如今的十八洞村不仅是精准扶贫样板村,也由之前的贫困村、产业空心村蝶变成今天的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0167元。

村名十八洞,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山路的尽头是梨子寨,入寨的第一户是石爬专家。

三月的桃花开得正艳。72岁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眯着眼看路上人来人往。

石爬专说,以前走在路上,大家唱的是“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不通公路水和电,手捧金碗莫奈何”。现在走在宽敞的大道上,大家唱的是“苗家住在金银窝,青山绿水资源多;通水通电又通路,个个过上好生活”。

图片1.png

十八洞村梨子寨全景。

曾经的十八洞村,是湘西大山深处一个偏僻的深度贫困村,2013年人均年收入仅1668元。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家种田,就算到了春耕时节,寨里也是冷冷清清。这样一个穷寨子,何以脱贫?

然而,这样的状况在几年间得到根本改变。宽敞的新路、雅致的木楼,水厂、果园、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重要的是,“后生们回来了,游客也来了”。石爬专说:“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比以前几十年都大。”

这样的变化来自“精准扶贫”四个字。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考察。在十八洞村与村民座谈时,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

“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所绽放出的光芒,照亮的不仅是十八洞村和延绵的武陵山区。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的命运得到根本性改变,无数普通人的“小确幸”汇成时代的“大幸福”。

现在的十八洞村,幸福的味道就在那脚下的路上和飘扬的歌里。

出山的路

石爬专是十八洞村的名人,大家都叫她“大姐”。因为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家,家里穷到没电视的她不认识总书记,而总书记握住她的手询问年纪,亲切地说:“你是大姐。”

“不认识”是因为穷而闭塞。那时的十八洞村,尽管有着张家界般的美景,出路却为群山所阻。山货出不去,游客进不来。村里很多老人和石爬专一样,家里没有电视,不会读写,更没走出过大山。

现在的石爬专早已见过大世面。她是十八洞村旅游的“形象大使”,不仅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还多次去北京观展、参加演出。

图片2.png

石爬专(左一)与邻居们展示村里的猕猴桃。

“飞机、高铁,都坐过”,石爬专手指门前的路说:“顺着这条路出去,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最近的高铁站吉首东站,去长沙只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年内将通航的湘西边城机场,距十八洞村也只有半小时车程。”

去年开通的张吉怀高铁,有一列以“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冠名的G6427次列车,源源不断将游客送到十八洞村所在的景区。

十八洞村地处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交通打开山门,到处就是金窝窝”,十八洞村村支书施金通发自内心地自豪,高速、高铁和即将通航的机场,让十八洞村“无缝连接”山外的广阔天地。

当然,谁家的好事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美好生活还靠自己奋斗。村里通往外面的路就修了二十年,一开始还是靠“摊派到户”。

2001年起,老支书杨五玉带着大家修路,把任务“摊派”到每户,每家修五米或十米。村民用锄头和钢钎在山坡上一点点凿出路来,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才修通通向村口的两公里砂石路。

从此,梨子寨的村民能坐车出门了。原来从梨子寨步行到村口走走歇歇要半个上午,路通了坐车只要十五分钟。

2009年,在专项资金支持下,这条路进行水泥硬化;2013年后,出山路又拓宽到6米,改造成平坦的双车道柏油马路;2016年,全长4.8公里的进村公路正式通车;2018年,以这条路和其他村组道路为基础,连接村里4个寨子的十八洞旅游环线景观步道基本完工,村民说“这是咱们的十八洞环线”……

从土公路到“十八洞环线”,十八洞出山的路如同有了生命,在青山绿水间生长、壮大,成为苗寨发展最直观的体现。路通了,村民的日子好起来了。乡亲们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卖苗绣、土特产,十八洞村凭着自身旅游资源,走上了奔向小康的大道。

图片3.png

十八洞村进村公路。

拓宽幸福的路,迎游客进村,助山货出山,十八洞村的发展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这几年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施金通说,“最重要的是大家的精神气上来了,种猕猴桃、养蜜蜂、开农家乐、办苗绣合作社……人人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村里最大的变化,其实在人心。脱贫致富从“你们的事”变成了村民“咱们的事”。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后,十八洞村村民“歃血为盟”:但凡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占地五分以内,村民都无条件支持,不计补偿。十八洞村第一份搞建设不要占地补偿的“公益发展契约书”就此出炉。

曾因电线杆要架在自家田里就大闹村部的施六金,修建停车场时主动无偿让出1亩多地。曾闯进会场嚷着“要饭吃、要老婆”的“酒鬼”龙先兰,不仅靠养蜂脱贫,还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带动左邻右舍养蜂。他娶了媳妇,生了女儿特意取名叫“思恩”。曾赶回家以为可以等着分钱的龙建,凭借炒得一手好菜当上了村办思源餐厅的大厨……

归来的歌

在十八洞村,什么是幸福?村民们常会唱起一句自编的苗歌:“鱼儿回来了,鸟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

其实十八洞村山清水秀,飞鸟虫鱼从未离开。但因为穷,曾经全村“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叟”。

原村支书龙书伍也曾带着老婆外出打工。他说,自己是“为一个包子出走,为一个希望回来”。

“一个包子”是说以前实在太穷,自家的孩子连包子都没吃过几次。2000年,龙书伍在厦门当保安,早餐食堂提供肉包子。他老婆隆韶英吃了一口就哭了:“儿子应该会非常喜欢吃,但是他留在十八洞,吃不到这个肉包子。”

十几年辛苦打拼,龙书伍凭着一双手,慢慢熬出了头。然而在2010年,家中发生的一件事,让龙书伍第一次萌生了回家的念头。

“那年读初三的儿子辍学了,我想如果村里能够发展得好一点,我们在身边管着,儿子应该不会辍学。”对于儿子辍学一事,龙书伍好几年没能释怀。看到村里有了发展的希望,他说服妻子,一同辞工回到了十八洞村。

每年过年,外出打工回来的后生们发现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进村的路、寨里的楼……村里越来越热闹。”梨子寨村民杨正邦说,更重要的是乡亲们眼里有了光,越来越精神。

2019年过完年,宁波移动的巡线工杨正邦正式辞职,回村开起农家乐,成了老板兼大厨。放下电工钳,拿起炒菜勺,杨正邦觉得是个正确的决定。

目前的收入其实不比打工多,但能照顾家人,更看得到未来的希望。杨正邦指着堂屋的墙,墙上密密麻麻都是女儿杨诗琴和儿子杨诗涛的奖状。女儿杨诗琴,就是当年总书记在村里与村民座谈时,旁边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

现在,杨诗琴在花垣县城的边城中学读书,成绩优异,从不让杨正邦操心。“村口坐公交就能到县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杨正邦说,“村里发展势头这么好,当然是回家更好。”

希望是一道光,被这道光芒吸引回来的施进兰当过村委会主任,还兼职当起村里第一批导游。2017年换届后,他又主动请缨,担任了村里的旅游公司经理。公司成立当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产业。

刚开始收入并不高,比不上在外打工,施进兰说得坦率,但能在家门口做成“一份事业”,比什么都好。

2021年,十八洞村多了十几种新职业。村里的旅游公司招了62人,山泉水厂招了18人,酒店招了4人,苗绣合作社让54名妇女在家门口上班,还有15家农家乐……全村486名劳动力,303人在本村就业。

一起向未来

说到未来,施进兰指向村口处,他的儿子施康正和伙伴们在村口工作。施康是村里的团支书,为了运营村里的公众号正在拍视频。

施康是村里的“归二代”,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外打工,后回到家乡,成为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和一名自媒体创业者。学动漫设计的施康会拍照、剪视频、玩抖音,曾经和同样回乡的村里的第一个硕士施志春、浙江音乐学院毕业的施林娇组成一个新媒体团队—“三小施”团队,一起做视频直播。再后来,他约上其他的返乡青年,注册“十八洞村返乡人”抖音号,试水电商产业,帮乡亲们打造一个“网上的十八洞”。

“十八洞村返乡人”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以屋场会的形式,向村民推广网络销售运作模式,让农产品搭上新时代互联网“快车”,助推农户致富。

另一位回到苗寨的年轻人叫蒲力涛,他是邻村马鞍村人,现在是十八洞小学的校长,小学在临近的排谷美小学就读。他眼中苗寨的希望就在这些村小里:“看看孩子们,他们能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同一条起跑线”不只是用同样的课本,而是同样地全面发展。“现在他们也有营养配餐和纯净水,也有电话手表和兴趣小组。”蒲力涛说,“更大的变化是‘网络联校’,苗寨的孩子可以和北京、长沙、吉首的学生‘同上一堂课’。学生家里还装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其中教育频道和学校教材同步,孩子们在家也可以随时学习。”

就在去年,十八洞小学的孩子们还赴京参加了央视“六一”晚会,齐唱《春天在哪里》。摸着女儿蒲琳萱的头,蒲力涛想起了自己当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的往事,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后浪。”

时代之变,改变的不只是中青年和少儿。老支书石顺莲2014年卸任后,又“再就业”了。她腾出自家的房屋,带着村里的“苗外婆”们成立苗绣合作社,专研苗绣和手工艺品。

收入就是尊严。曾经的苗寨,最难赚到钱的就是这群大龄农妇,她们家务事多,不方便去打工,不敢去创业,种田的话体力又跟不上,兜里没钱底气不足。为了给“苗外婆”和留守妇女们找个事做,并且赚钱理家两不误,石顺莲就想到了苗绣。

“我们一共有54个绣娘, 8个是非遗传承人,与全国4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长期供货。一般人均每个月可以赚个一两千块钱,碰到有大订单的时候,手脚快的可以拿到三四千。现在,我们的苗绣已 经成为高铁订购的商务礼品,走向‘一带一路’。”

石顺莲身旁,梨子寨的龙拔二正端着绣绷,绣着一块一尺长短的报春鸟图样。“闲了就绣,多一份收入。”龙拔二和女儿杨珍寿都绣得一手好苗绣,绣出的吉祥图样被镶嵌在苗服、披巾、抱枕甚至电脑包上,在村里的旅游商店和网店里热销。

不怕年纪大,找到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幸福。放下绣针抬起眼,石顺莲认真地说:“我们‘苗外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又是一年春,梨花缀满枝。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安居乐业的心更稳了,苗族村寨里的传统更受重视 了。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十八洞村村民,正追求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 2021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达20167元,原计划到2025年实现的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目标也提前达成。

“原先想得还是保守了一点。”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田晓说,“这几年来十八洞村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乡、更多游客进村。”

十八洞村的面貌在不断更新,村子的规划也越来越新。 2021年,十八洞村又再次调整了规划,从“乡村规划”升级为“乡村振兴规划”。在规划中,十八洞村有了更长远的打算:在外打工和读书的年轻人纷纷回来,因此分户建房的问题亟须解决;建立田园综合体,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和村寨功能空间,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十八洞村主导产业文化旅游的业态规划也要更细更全面。

田晓说:“对着每一个进村的客人,我们都会告诉他:下次来,你会看到更美好的十八洞。”

总策划:贺弘联 王冠华

执行策划、统筹:陈海波 周逸峰 陕振萍 曾小颖

作者:曾小颖

责编:曾小颖

编辑:曾小颖

校读:范铁军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曾小颖

编辑:姜姿

本文链接:http://www.18dongcun.cn/content/646656/63/121857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十八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