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乾州八景之“仙镇霁云”

来源:湘西网 编辑:张立 2023-03-23 09:18:41
—分享—

乾州城西北有青山横列如屏障,山势雄浑逶迤,高耸挺拔,亿万年来安镇于此,每年冬季为这座小城拦挡住来自北方的寒流。奇峰耸翠,巍然屹立,位列乾州城外诸峰第一。古书上将此山命名为仙镇山,本地老百姓则视山体之大,俗称作大坡。

从乾州城远眺,仙镇山顶形成两座峰头。左峰横如书卷,右峰攒似笔尖,也有人说左峰如旗帜,右峰似旗杆。过去老乾州人最喜欢说,乾州城二水交汇、三陆并列,居乾阳之地,得风气之先,且西北仙镇山雄伟壮丽,左辅右弼、允文允武,所以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清嘉庆年间乾州厅同知胡廷仪有《乾州杂咏》诗专道州城形胜:“累石成城雉堞低,背依仙镇面潕溪;溪山尽让乾州好,揽辔登临路欲迷。”

仙镇山上遍生松竹,一年四季苍翠如黛。每日清晨,岭头上云蒸霞蔚,半腰间雾岚缭绕,真乃人间仙境。尤其日头将出未出之际,山下溪谷水汽蒸腾,凝聚成白雾氤氲于半山腰,给青山仿佛穿上了一条汉白玉带。乾州人给这一景致取了个形象生动的名词,叫做“玉带缠腰”。而每逢新雨过后,或急雨转晴,仙镇山上流云溢彩,翠色如洗,峰林竞秀美不胜收。本地文人雅士叹为观止之余,煞费苦心专为此美景想出个好听名字叫“仙岭霁云”。历代编撰《乾州厅志》,都要请文士画工,将这一景观绘图作文,印在厅志第一卷中,列为“乾州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程宝文在乾州为官,对仙镇山云岭奇观极是欣赏,作有《仙岭霁云》一诗赞曰:

万壑松涛响翠微,霁开仙岭瞰云飞。

垂天俄顷凝华盖,触石须臾化白衣。

极浦落霞迎雁去,疏林斜日唱樵归。

记登灵隐恣游日,难写斯山玉带围。

仙镇山不仅风光秀丽,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南麓坡脚下,就是历史悠久的苗疆古兵营——仙镇营。仙镇营又名仙子营,乾州一带流传有句古老俗语:“先有仙子营,后有乾州城。”按文献记载,乾州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在此之前,朝廷对苗疆城堡、营哨有过一次大规模建设,就是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湖广、贵州总兵官萧授修筑的苗疆二十四堡。如果民间俗语所述属实,那么仙镇营的建立时间应该是这一年,算来有将近六百年历史。

萧授是湖南华容人,《明史·列传第五十四》记载,他以千户之职跟随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功成后官升都指挥同知。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升任右军都督佥事,并于当年任湖广、贵州总兵官。关于萧授在苗疆修筑二十四堡之事,《明史》记载:“贵州治古、答意二长官司苗数出掠。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分兵以戍。”治古、答意今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位于梵净山东北麓,镇政府所在地乌罗坝子(坝子:山间小平原)平坦开阔,是松桃县唯一的万亩大坝。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治古、答意的土官石各野,联合湘西竿子坪土官吴毕郎和苗民首领石鸡娘,聚集苗民起义。萧授于是沿苗疆外围修筑二十四座军事寨堡,分兵驻守,企图将苗民义军围死在里面,但这一构想没有成功。直到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萧授调集贵州、湖南、四川三省军队分兵进剿,最终才攻入竿子坪扑灭这场起义。萧授镇守苗疆二十一年,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离任,仙镇营应该是他修筑二十四堡时,专门补充扩建的一处外围军事据点。

从地理位置来看,仙镇营是乾州城西北门户,离乾州古城三里远,往花垣、四川的官道从这里经过。由此西进,便是武山、腊尔山和峒河上游等生苗聚居之地。只要在仙镇营驻扎一营兵丁,即扼守住乾州咽喉。因地处要冲,萧授之后,历代驻守苗疆的地方长官均十分重视仙镇营军事设施建设。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总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的兵部左侍郎张岳,在前朝二十四堡基础上另设一十三处营哨,并将仙镇营作为一十三哨的附属设施进行修缮。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湖广参政蔡复一比萧授和张岳更进一步,从凤凰县亭子关到吉首市喜鹊营筑建了长约 380 里的土墙长城一道,称为“苗疆边墙”或“楚边长城”,沿线设立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在苗疆构筑起一道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仙镇营作为苗疆边墙的一处重要军事据点,由明及清,数百年间得到不断修缮和扩增,直至民国1937年湘西苗区革屯抗日运动兴起,这个营盘的军事功能才彻底废除。

回望历史,仙镇山下曾经烽烟弥漫,比较有名的战事有三次。第一次是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正月,苗民义军首领吴八月宣布举事,派部下猛将吴廷举率兵攻打乾州城。吴廷举先破仙镇营,并将前敌指挥部设在这里,一夜激战,于第二日中午打下乾州,震惊清廷。第二次是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西征,进入湘西后准备打下乾州,结果城内防守森严,无奈绕城而过,抢占仙镇营后沿乾(州)永(绥)官道上花垣、入四川。第三次是民国1925年,川军总司令熊克武率部出川,借道湘西前去参加北伐。到了乾州后要入城“借粮”,全城军民不答应。熊克武部就驻扎在仙镇营一带,围着乾州城攻打了半个多月始终攻不下,最后黯然收兵、悻悻而去。

在明清官方的苗疆版图中,仙镇营指的是一处驻军营盘。而对乾州老百姓来说,仙镇营还是一个古老苗寨。在苗语里,仙镇营叫做“颖瓜”。颖是营的变音,瓜是湘西苗族廖、石两大支系的苗姓,“颖瓜”这个苗语地名翻译成汉语,即营盘边上的石家寨子。这个只有二十余户人家的小小苗寨,村民基本都姓石,明末清初从花垣县双龙镇芷耳寨迁居于此。寨子原来在仙镇山半坡平旷处,2002年乾州新城扩建,仙镇营被纳入城区范围,村民们借机纷纷迁到山脚底下。苗寨原址既毁,旧迹荡然无存,如今仅东北村口处还有一座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修建的天王行宫。朱墙青瓦,八字朝门,里面供奉有三王圣像。占地面积不大,小院、大殿、阁楼却一应俱全,玲珑典雅、古色古香。天王大庙在仙镇山东面的鸦溪村,仙镇营这座天王行宫,是过去本地军民为迎接三王神像出巡专建的歇脚之所。旧时如遇干旱,地方民众便来行宫拜祭三王神求雨,多有灵验。至今庙门外的碑刻上,还有题诗记述这些事迹。

民国时期,仙镇营苗寨出了个杰出人物。这人名叫石启贵,字霖苏,号子荣,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十二月出生于仙镇营一户普通苗族家庭。石启贵热爱苗族文化,一生为苗民生存问题和政治权利奔走呼吁,调查、搜集了大量苗族文化资料,撰写了很多书稿。他是公认的中国民族学研究先驱,苗族知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在苗学研究领域成就巨大,著作《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是海内外苗学研究者心目中难以逾越的一座丰碑。

石启贵青年时就读于长沙兑泽中学(今长沙六中),毕业后考取湖南群治法政大学,修习政法专业。当时苗民普遍不会说汉语,遇到纠纷打官司时,往往无法向法官自辩,结果多半吃亏。石启贵选择学法律,志在为苗民鸣不平争权利。他后来当选国大代表,专门撰写提案,呼吁边疆各级政府及司法处等机关,应设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公职通译人员。他认为振兴苗族要从教育着手,大学毕业回到乾州开办学校,大力发展苗区教育,采用苗汉语对照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他多次向省府呼吁,要求增设苗区完全小学,创办师资训练班,广收苗族子弟,奖励苗族子弟入学等。在他与其他苗族代表人士的积极奔走下,促成当时湖南省国民政府在湘西创建了湖南省立乾城简易乡村师范、湖南省立屯区中学、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学等多所中级学校,为培养湘西本土人才、推动湘西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石启贵还在家乡积极推广农业种植技术,他专程到上海、杭州、苏州、武汉等各大城市参观学习编织、纺织、刺绣、照相、养蚕等新技术。从浙江杭州买回“阳桑”树苗,从安徽买回优良谷种,引进大面积的蓝靛种植,均获得成功。仙镇山溪泉众多,其中有一股溪水从石启贵住宅右首山谷中流出,流量很大。他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专门到古丈县坪坝乡张家坪请来有名岩匠张玉德,精心选址在溪上修建了一座“水打鼓”样式的碾房,解决了当地民众碾米难题。乾州人至今把这个山谷叫做水打鼓。

1933年5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凌纯声、芮逸夫两位教授来湘西苗区作民族调查,听说石启贵是苗族通,并且汉语写作能力极强,特请他充任助手。三个月调查期满后,凌、芮二人离开湘西回北京,石启贵继续受中央研究院聘请,担任湘西苗族“补充调查员”,由此正式走上了苗族研究之路。他先后写出《湘西民族考察报告书》《湘西苗族考察纪要》《龙廷九武术秘传》《湖南土著民族风土纪实》《苗医验方》《苗族歌韵大全》《苗语文法解》等著作,可惜出于各种原因,这些书稿大多遗失无存。经后人多方努力收集整理,他的部分遗稿结集出版成《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1959年,63岁的石启贵因病去世,安葬在仙镇山东麓半坡上。其墓碑刻有一副对联:启迪同胞满腔热血浇苗岭,弘扬民俗连篇巨著映五溪。

与石启贵墓地相隔不远,还有清天津总兵罗荣光、民国少将高昆麓等陵墓。这两处陵墓在仙镇山东边,老百姓俗称大坡垅的沟谷左面陡坡上。罗荣光墓地正式名称叫罗荣光纪念陵园,有墓茔、碑刻、石凳和罗荣光青铜立像,是吉首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昆麓墓地在罗荣光陵园后面,形制比较简单。大坡垅顺沟谷而上,如今修建有登山水泥步道,曲径通幽,可达峰顶。半山竹林中有清泉,泉边亭台两三座,清幽雅致,景色宜人,每日来此背水、登山的市民络绎不绝。山顶上有白云庵,名字出处应与“仙岭霁云”有关。站在庵前俯视,乾州城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除了山水、历史、人物,仙镇山还有一样特产,就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水冲石砚。水冲是一个地名,在乾州方言中,冲即山沟,水冲因有山溪水贯穿这条山沟而得名。其源头在仙镇山北麓与对堂坡相交的山地上,溪流自东向西,穿越茂密山林和狭长幽谷,经过长坨苗寨,再以九十度角大转折,由北向南在仙镇营绕了几道弯,最后于天心庵村口汇入城北小河。水冲溪谷中有大量奇形怪状的石头,长年受溪水冲刷,外形光洁、纹路绚丽、质地坚实,是制作砚台的上佳材料。《乾州厅志》有记载:“仙镇山俗名大坡,城北三里,形如屏障,峭拔干霄……产砚石最佳。”同时对水冲石砚有传神描写:“色淡青,坚嫩发墨,质微黄,而花纹间有山水草木之状。”水冲石砚因形态清奇,富于神韵,历来为文人墨客求之难得的珍宝。清末民初,张大千同门师弟、乾州著名金石画家杨味蔬以优质水冲石为材料,雕刻出一批造型精美、极富艺术性的砚台,成为传世瑰宝。其中他创作的“老子骑牛过函谷”水冲石砚,1930年代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被美国博物馆收购珍藏。杨味蔬后人杨光三,如今亦是乾州水冲石砚制作名家。

仙镇山浓郁厚重的山水人文风情,正是乾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的生动展现和美丽缩影。

来源:湘西网

编辑:张立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十八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