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望历史长河,有些时间节点注定要载入史册。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推进“三个高地”建设,奋力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为宏伟实景。红网时刻新闻特推出《回访总书记的湖南足迹》专题报道,重温那一次次真诚勉励,一句句深情嘱托,记录那发展时序的年轮,书写湖南奔向“三个高地”的奋进姿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向力 通讯员 龙科 湘西报道
初秋时节的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览馆内人来人往,梨子寨里讲解员向游客们声情并茂描述着家乡巨变,纯朴的农家乐店主用自家熏制的腊味热情招待着八方来客……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年来,十八洞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村入户道路越来越好,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产业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好,公共服务配套越来越齐,大龄单身汉越来越少,影响力越来越强,十八洞人的自信心越来越足。
十八洞村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非遗“出圈”,敲开致富幸福门
2023年8月18日,经历5年的建设,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标志着湘西州从此迈入“航空时代”。
在距离机场仅十八公里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65名村民受邀搭乘首趟飞往北京的首趟航班,并带着有十八洞元素、非遗特色的苗绣团扇,进一步吸引大家来到十八洞村,探寻苗绣的非遗魅力。
在十八洞村的苗绣基地里,陈列着各种苗绣制品,一旁的绣娘们飞针走线,手指灵动、动作娴熟,一幅幅精致而有创意的苗绣从她们的绣针中徐徐而出。
“苗绣历史源远流长,过去我们绣了都是自己穿,没想到可以拿出来卖钱。”2014年,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引下,年满60岁的石顺莲主动申请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下来,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发展苗绣事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随着十八洞村的名气越来越大,苗绣产业通过“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的实施,借助乡村旅游、研学游的东风,实现从生活实用品向文化艺术品的转变,进一步走出大山,走向海内外。
“现在,我们在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苗绣已经与乡村旅游、种植业等成为十八洞村支柱产业之一,村民收入逐年增长,实现了从脱贫摘帽、到全面小康进而迈向乡村振兴的转变。”十八洞村妇联主席梅瑶介绍,仅2022年,十八洞村苗绣企业实现产值达45万元。
梅瑶还透露,村里苗绣体验中心正在筹建中,以后游客就能自己动手“沉浸式”地体验非遗文化。
文旅融合,“绣”好古色文化
在十八洞村,诸如精准坪、感恩广场、思源餐厅等名字,让人印象深刻。龙先兰家的女儿取名叫龙思恩,施六金家的儿子取名叫施泽恩……村民以这样的方式,铭记党恩。
十年前,十八洞村出村路还是3.5米宽的砂土路,村外9米宽的国道就是村民眼里最宽的路,想要出行,基本靠破破烂烂的小车、摩托车和拖拉机。
沐浴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十八洞村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进村公路改扩建成了6米宽的沥青路;修旧如旧的古村落尽显苗家风情,崎岖小路现已变成了干净的青石板小路;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用上了放心电,原杂草地上也盖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
2017年2月,十八洞村全部脱贫;2020年10月15日,十八洞村挂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获评国家5A级景区,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成了铭刻新时代光辉的红色地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示范村这些金字招牌,更昭示着十八洞村如今的宜居和美。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加持下,十八洞村深耕红色文化,围绕红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讲好脱贫故事,持续擦亮首倡之地“红色名片”。如今,外地来十八洞村“取经”的人越来越多,听十八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各地党政、企事业团体于此开展各项活动累计达3000余次。
因户施策,找准致富好门路
撸起袖子加油干,正是十八洞村干部群众的写照。脱贫之后,他们在精准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坚持因户施策,家家户户根据自身实际找准致富门路。
曾经的深度贫困户龙先兰,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发展养蜂产业,不仅脱了贫,还成为村里的产业带头人。
杨冬仕和老伴龙东姐在家里开了酒坊和“幸福人家”农家小院,每年收入也有不少。
杨正邦和施兰珍借助旅游开发的东风,他们把自家房子改造成“阿雅农家乐”,由于地理位置好,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返村青年龙建则成为村集体经济思源餐厅的主厨,每天为全国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准备正宗的湘西农家菜。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十八洞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20多家,398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驻村工作队队长龙科介绍。
从“精准扶贫”样本,到乡村振兴排头兵,十八洞村无缝衔接。
“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3505元,村集体经济增长至380万元,相比之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表示,未来,十八洞将继续加油干,提质打造好新时代红色地标,努力打造好脱贫地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十八洞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向力 龙科
编辑:杨姝
本文为中国·十八洞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