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杨智
“天官赐福喽——”泸溪非遗“瑰宝”辰河高腔的悠扬唱腔回荡在岩门古堡的飞檐翘角上。日前,在达岚镇“乡村振兴片区产业联建促共富”活动现场,非遗演出精彩纷呈,粮油、腊肉、茶油、白茶、鲜花与手工艺品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片区联建活动把邻村邻镇的特产都聚到了古堡,家乡特产被粉丝们‘一网打尽’了!”带货成功的喜悦洋溢网络主播的脸上。
近年来,泸溪县以“水美乡村”片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片区联建,紧扣沅水生态核、沿江产业带、文化体验带的“一核两带”空间布局,创新实践“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动、环境联护”的片区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单村作战”到“片区攻坚”的发展转变,让曾经分散的资源聚合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泸溪县达岚镇“乡村振兴片区产业联建促共富”活动现场
组织联建,重塑乡村发展格局
近年来,浦市镇马王溪村发展迅猛,2022年村集体经济在全县率先突破100万元,成为县内首个“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马王溪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更离不开片区联建举措的支持。”马王溪村党支部书记坦言道。
泸溪县紧扣“水美乡村”片区建设目标,在浦市镇率先构建沅水流域7村联动示范片区,将“党建+”模式深度嵌入片区建设,建立党委书记亲自抓、专职副书记分管抓、村党支部书记具体抓、驻村第一书记协同抓的“四位书记”带头攻坚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将7个村党支部全部创建成示范党支部,打造了沅水流域党建示范长廊。浦市镇岩门溪村获评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浦溪村党支部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因地制宜组建乡镇“党建联合体”,推行“交叉任职、邻村共学、联席会议”机制,构建“示范领路、片带辐射、全局联动”的基层党建格局。在浦市镇成立全州首个乡镇新阶联,吸引100余名新阶人士投身片区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小片区带动民族地区乡村大振兴”的浦市经验已被国家媒体刊载推广,2023年浦市镇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泸溪县浦市镇五果溜村集体经济柑橘育苗基地
产业联兴,激活村民共富动能
沅水岸边,浦市镇五果溜村通过做好做活水果、水产、水景“三水”文章,提质柑橘育苗基地,年育苗60万株;拓展稻渔种养、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水产320亩;开发垂钓、亲水文旅,激活“水经济”。村集体经济从近乎空白跃升至超60万元,农业收入占比成功翻番。五果溜村的产业发展故事,是泸溪县片区产业联兴的生动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泸溪县整合浦市、武溪、潭溪、达岚4个乡镇24个村资源,按照“一线一圈”“一镇一片”规划,建成柑橘、油菜、蔬菜等万亩产业片,重点打造烤烟、时鲜水果、特色水产、中药材等千亩示范片,推进建设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打造全州优质粮烟生产示范基地,片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充分显现。
坚持片区产业融合、地域特色融合,实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在浦市镇片区,大力推进“六型”村集体经济模式,涌现了产旅融合型马王溪村、产业集约型麻溪口村、水产特色型五果溜村等各具特色的领头村。潭溪镇大陂流村则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发辣椒育苗、春香柑橘、高秆月季、光伏发电、农家乐等10余个产业。打造千亩油菜花“峒河风光带”、百亩油葵网红打卡园,形成了“山水大陂流”农旅深度融合格局。浦市镇马王溪村深挖陶瓷文化底蕴,打造陶瓷文旅一条街,“研学+陶瓷+旅游”模式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1.2万人次。
泸溪县浦市镇青草村集体经济油菜基地示范片
治理联动,构建和美乡村格局
“我们村是有40多个姓氏的合并村,以前三天两头闹矛盾,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嘞!”浦市镇浦溪村村民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浦溪村民风变化的背后,是片区治理联动释放的强大效能。
推进片区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党建引领“三治”模式,打造现代化乡村治理示范片推动区域联动共治,催生了浦市镇片区浦溪村“五治融合”、都歧村“三会两制一奖”、五果溜村“三联三实”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基层治理模式。浦市镇整合资源打造的“一站三中心”平台,其一体化、实战化经验得到省委政法委高度肯定。马王溪村、浦溪村、五果溜村先后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推深做实片区“三长制”治理体系,形成了“支部总管—片长连片—组长联组—邻长联户”的联系服务群众网络,创新推行“1535”邻长工作法,建立“村民吹哨、三长响应、分类处置、评价反馈”工作闭环,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在武溪镇,“三长制”与平安建设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划分12个网格精准采集信息,实现“网格全覆盖、数据全贯通”,乡村治理实现智慧化、数字化。
泸溪县浦市镇五果溜村南美白对虾稻渔种养示范基地
环境联治,绘就文旅振兴画卷
“浦市镇处处是风景,十里八村各不同。”走进浦溪村,平坦整洁的村路,错落有致的宅院,绿意盎然的小花园……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诗画。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垃圾遍地、污泞不堪、乱搭乱建严重的“脏乱差”典型?
浦市镇的美丽蝶变,始于一场全域联动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泸溪县以创建“布局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为目标,强力推进拆违、改厕改圈、清垃圾清污水清杂乱、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工程。按照“两点两线一镇区”规划,在浦市镇片区投入500余万元,发动干群10万余人次,实施公路改造,污水净化、卫生厕所建设等。投入1310万元推进沅水岸坡系统整治,推进河道清淤疏浚,马王溪村、浦溪村完成河道疏浚1.5公里,修建生态护岸和风雨廊桥。如今,沅水清波荡漾,两岸层峦叠翠,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选择在五果溜沅水流域栖息安家,成为生态向好的生动证明。
泸溪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发挥片区联治的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武溪镇发扬端午赛龙舟文化传统,举办“村舟”大赛,从“村际联谊”到“全国邀请赛”,累计以7.5亿全网流量带动文旅消费2.46亿元。达岚镇结合千年古堡资源,举办“乡村振兴片区产业联建促共富”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农特产品展销等方式,促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潭溪镇大陂流村以花为媒,举办“油菜花艺术节”,持续擦亮“山水大陂流”文旅名片,年均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浦市镇马王溪村发动村民共同创作湖南首支、全国第56支村民共创型村歌《和美马王溪》,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乐章。
来源:红网
作者:杨智
编辑:刘良伟
本文为中国·十八洞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